|
|
|
|
|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陈巳副主任在全省农机推广站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2005-4-27 |
|
|
|
振奋精神 创新思路 全面开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新局面
(2005年4月1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农机推广站长工作会议是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全面开创吉林农业新局面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省农机推广站召开的第一次全省农机推广站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得到了省农委党组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省农委相关处室和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可以说这次会议是省农机推广站成立以来召开的层次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来宾范围最广的一次会议,也是吉林省农机推广站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振奋精神,奋发进取,创新思路,决心开创全省农机推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会议,也是我们全省农机推广工作者总结交流各地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年全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盛会。借此机会,我就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以及农机推广工作所面临的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农村形势,不断增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取得了近些年来最好的成果。面对整个农村和农业形势发生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广大农机工作者、特别是全省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同志们,必须从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农机问题,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来研究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今天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分管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同志,借此机会,我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与现状。
(一)我省农村的总体形势
目前我省农村形势的主流总体上讲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省粮食总产量在2003年增产50亿斤的基础上,2004年又增产50多亿斤,达到502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完成了年初增产50亿斤的任务目标。这是我省历史上第8个增产50亿斤的年份,标志着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登上了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
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增收均创历史新高。去年,全省农民收入实现三个突破,即:突破全国平均水平,突破城镇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突破两位数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同比增长19%左右。这是近十几年来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
三是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6亿元,同比增长8.1%。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产值62亿元,增长19%。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215亿元,增长9.7%。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上缴税金35亿元,分别增长7%和12%。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41万人,增加32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550元以上。
四是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畜禽防疫体系、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等都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心稳气顺。
(二)当前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整个农村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从出现的新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重大变化:
一是农业发展的目标发生了变化,已由过去长期追求总量扩张,转向主要追求质量效益。
二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长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1978年以前的30多年,我省粮食总量最高年份是180亿斤。但在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就突破了200亿斤, 1984年突破了300亿斤,1990年突破了400亿斤,1998年突破了500亿斤。2004年总产量达到502亿斤。中国入世后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吉林省曾引以自豪的粮食单产、商品量、出口量、调出量连续十几年名列全国第一的历史和卖方优势已不复存在,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剩余和季节性卖难等现象时常发生,买卖关系已经发生重大的换位变化。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长期解决温饱问题转向主要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问题。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繁荣农村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农村税费改革进展良好
我省的农村税费改革是从2000年开始的试点,到2003年全面铺开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果。一是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全省合同内负担减掉了27.8%,加上合同外负担达34%。二是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将村提留、乡统筹全部纳入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解决了四面八方向农民伸手的问题。三是推动了农村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完善。撤并部分乡镇、清退乡镇超编和临时借调人员、合并行政村、精简村组干部、精简教职工、清理加重农民负担文件等。四是改善了农村基层党群、干群关系。
去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在我省和黑龙江省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全省共减掉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16.64亿元,人均减负增收100多元。到今年2月份,四个试点县共撤并乡镇26个,撤并比例达到30.2%。乡镇行政机构设“三室一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精简了乡镇机构和人员。乡镇内设机构减少了35%,事业单位精简比例32.3%,乡镇领导职数精简比例32%,乡镇党政领导职数为4~7名,乡镇行政编制精简比例达到15%,事业单位编制精简比例达到30%。原来由“三提五统”承担的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纳入县乡财政,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方式,
(四)“三农”工作的主要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省的“三农”问题与全国粮食主产省份、经济欠发达省份类似,突出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民增收缓慢,总体水平不高。我省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但到1990年后移到12位,2000年后移到17位,2003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丰收,回升到14位,但总体趋势我省的位次明显下降了。我省1999年以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0~2003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就业压力很大。我省农村劳动力669万人,到2004年底我省转移出241万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110万,出国的6.8万人,其他均属于临时性、季节性的转移。按现在农业生产能力计算,种植业有200万人足够,这意味着我省还有220多万人在农村属于绝对的剩余,而且每年新增大约100万左右农业人口中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农业劳动力,还不包括临时性、季节性返乡的。
三是农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薄弱。目前,虽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但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传统农业特征还没有显著改变。结构单一,综合产出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仍是突出的问题,许多产粮大县和大乡财政困难。
四是农业基础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抗灾能力差,农机装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全省丰歉年产量波动高达170多亿斤,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五是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进入市场的程度较弱。目前我省相当多的农民思想观念封闭保守,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现实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生产组织方式,规模小,组织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既是我们当前的一项紧迫性课题,也是长远大计。
(五)发展农机的“利好”环境与政策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是做好农机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把握方向、明确任务、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全面做好农机工作的思想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去年以来连续下发了中央1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当前的利好政策看,除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外,在“三农”工作上主要体现四句话上:一是“重中之重”,即“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工业反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论断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是指导我国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时代的到来。三是“城乡统筹”,是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中的核心,搞好五个统筹的根本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四是“多予、少取、放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也是农机化发展政策支持最根本的保证。
从具体的对农机的支持政策看。今年国家将在我省的30个粮食主产县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补贴资金达到1500万元;国家在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中,将在我省7个县(市、区)启动现代农机现代装备推进项目,由国家、省、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出资,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国家将从今年开始,对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用油给予补贴试点。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对商品粮大省给予财政补助,对贫困学生进行补助,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
吉林省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首,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是“抓住一条主线,发展六大产业,实施十大工程”,工作目标是确定了粮食总产510亿斤,增长2%;农业总产值910亿元,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增长6%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以上。作为现代农业代表的农机行业,作为农业领域人群中最具工业思维的农机人,我们理应率先转变观念,振奋精神,理清思路,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谋划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拓宽视野,创新思路,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
发展农机化,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条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进程,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速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问题。因此,我们从事农机管理和农机推广工作的同志们要跳出农田作业的小圈子,转变观念,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站在“三农”的高度来思考、谋划农机工作的发展。
(一)树立大农机的战略思想
大农机就是立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实现小康的农机发展观,不能简单理解为田间作业的机械。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农机化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解决习惯于凭老方式、老办法、老经验想事情、做工作和工作缺乏全局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认真查找农机化工作中哪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发展市场经济、现代大农业相悖,哪些思想观念跟不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意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深化农机改革的意识,积极应对加入WTO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危机意识。
(二)发展大农机的主要内容
发展大农机主要做些什么?在这里我提出四方面内容供大家思考。
1、扩大农机化发展空间。要抓好“四个转变”。一是田间作业环节由耕整地为主向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重点是发展收获、设施农业、庭院加工和其它机械作业环节。二是由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重点是发展三大作物机械化生产,兼顾经济作物、薯类、果蔬、绿色食品等生产机械化。三是由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转变,抓好特产业和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四是由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储运机械化,使全省农机化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2、优化农机化发展结构。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与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生产机械的比例。工作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区域推进。要在全省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在中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抓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机械化;在西部地区,重点抓经济作物、杂粮杂豆、青贮饲料和畜牧业牧草生产机械化,引进推广旱作节水机械,经济作物机械,青贮饲料收获、牧草收获、打捆和加工机械;在东部山区半山区,着重发展林果、特产品生产机械化。
3、创新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在做好十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抓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重点实施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花生与薯类收获机械化、塑膜温室电动卷帘与耕作机械化、蔬菜水果初加工机械化、牧草饲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农业植保机械化等7项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在全省建立若干省级示范县,提出项目建设目标和要求。
4、拓宽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农机服务的新领域,延长农机社会化服务链条。一是注重培植基层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破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界限,优化配置机械、资金、场所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生产经营合作社,并以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机大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农机大户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新的增长点。二是大力推广农机合同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服务的新模式。倡导基层农机站同辖区各村委会签订全年农机委托作业服务合同,以合同形式对机械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作业费收取、作业质量监督等方面做出约定,届时按合同进行作业。三是组织开展农机服务跨区作业。组织开展水稻、玉米、大豆跨区机械收获。
(三)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工作体系
一是改革农机化科技推广体系。围绕农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同省内国家、集体、私营农机科研单位的联系,支持他们进行农机化的基础研究。建立同省内主要农机企业的联系制度,指导农机企业根据大农业的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机技术,突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把农机化的管理、科研、生产、推广、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二是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县乡机构改革的新情况,我们着力研究和健全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国有农机站,进行改造或改制,实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实施科学管理,增强其发展活力,发挥其在农机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机合作组织及农机使用者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农机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专业户,引导其积极参加农机作业服务,使其发展成为依靠农机作业致富的农机专业大户,逐步成为农机化生产的主力军。
三是创新农机化管理体系。面向大农机实施依法管理。加强农机产品及技术的质量监督和检验,逐步展开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加强农机流通、维修、跨区作业等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吉林农机大市场,组建农机产业集团,打造农机流通行业的航空母舰。加强农机作业的标准化管理,制定机械耕整地、播种、谷物收获等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
四是构建农机化信息体系。把信息化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建立信息收集、采编、发布制度,实现省与市级农机管理部门、重点科研院所、大型农机市场等单位的相互链接、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全省完整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以信息化促进农机化。
三、抓住重点,明确目标,在创新中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振兴吉林农村经济的关键一年,也是依据《农业化机械促进法》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发展、深化农机经营体制改革的一年。按照全省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的农机化工作应重点围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来科学谋划,合理安排,推进农机化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全省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力抓好“两区一社两公司”建设,带动农机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合作化、优质化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市、县农机推广站、乡镇农机推广站、民营企业和农机大户都来参与股份制农机生产合作社、农机作业和农机租赁公司建立,省里要通过农业部购机补贴政策、玉米机械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等项目的扶持和带动,调动地方政府、广大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千方百计地整合资金,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
农机推广工作是整个农机工作的排头兵,是农业机械服务“三农”最直接、最具体、最具实效的工作,是实现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及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围绕今年全省农机工作的主要任务,2005年农机推广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实施工作。一是重点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实施。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是国家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确立的一项长期财政支农基本建设项目,今年我省有7个县(市、区)承担此项目,总计国家投资700万元,省县两级1∶1配套7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自筹资金近5000万元购置农机装备。按照国家5年计划安排,今后我省还将有更多的粮食主产县承担此项目建设任务。为此,7个项目县要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项目建设工作,省农机推广站要加强指导与协调、监管,确保项目圆满建设完成,为今后更多的县承担此建设项目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抓好《吉林省—东北区玉米机械化高效生产引导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该项目是我省农机系统历史以来承担的投资额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要求最严的一项国家无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由扶余和大安的两个乡承担,农田建设总规模为4万亩,项目总计投资额 520万元,无需地方资金配套。目前,项目已进入初步设计与概算阶段,很快就要开始实质性建设实施,省农机推广站要会同建设单位全力加大技术力量投入,在农业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严格按基本建设项目要求组织指导好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做好参加项目人员与农户的宣传培训工作。项目建设单位要积极配合与支持,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建设完成,顺利通过审计、验收。
2、开展好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工作。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要重点围绕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进步和结构的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解决生产急需解决的和薄弱的环节,拓展服务领域与功能。要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离子体机种子处理技术、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保护地设施农业技术与畜牧机械化技术等的试验示范工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有效果,试验示范后在全省推广应用。
3、做好农机“两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农机系统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质量、规范工作管理、保障事业发展、实现技术进步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农机推广系统责无旁贷并最具优势、最见实效的工作职责。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机系统现状与实际,今年要加强农机推广系统工作人员、农机管理、监督系统工作人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从事农机行业工作的人员要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全面提高农机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制定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程序严谨、管理规范、操作方便、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计划与方案,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杜绝形象工程。
4、搞好农机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农机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是让农民认识农机、了解农机、购置农机、使用农机、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对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引导农机发展方向、优化机具配置结构、减轻农民购机选择负担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省农机推广站要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尽快研究建立起定期的吉林省农机产品推介发布制度和入选产品标准条件。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引导和推荐并举的原则,把先进适用、质量可靠、服务诚信、企业正规、生产亟需的合格农机产品适时引入我省,推介给农民。今年要抓紧在适当的时机召开一次这样的推介发布会议。
5、建立和完善农机推广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农机推广网络信息服务是更新推广观念,创新推广方法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在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显现出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两年前,省农机推广站建成了全省首个农机专业网站《吉林农机推广网》,对宣传吉林农机,开展技术推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年初,我们整合资源,建立起了涵盖整个农机系统工作的《吉林农机化信息网》,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已发挥出了超出预想的作用和效果,受到社会各界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关注和好评。《吉林农机化信息网》专门开辟了科技推广、市场供求等直接服务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栏目,由省农机推广站负责管理。下一步我们将在适当的时间,建立起以省农机推广站为中心、市县农机推广站为依托、辐射乡镇农机推广站、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农机大户的全省农机化发展与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系统(农机ES系统),充分发挥农机推广机构体系健全、技术与人才多的优势,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线,贴近生产实际开展产品推介、市场供求、新技术推广、人性化网络信息互动、技术服务“110”等内容的新型农机推广工作体系,为全省逐步建成便于农机行政部门指挥生产、农机推广部门指导生产、农机经营部门服务生产和农民、农机服务组织有利生产的方便、快捷、实用、互动的农机信息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志们,借着改革和惠农政策的东风,2005年的农机化工作已经进入实战阶段,广大农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开拓创新、主动站位的意识,紧紧抓住政策支持、财政扶持农机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全省农机化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借此机会,代表省农委向工作在全省农机及推广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和支持我省农机化事业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
|
作者/出处: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阅读次数 [29101]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
|
|
|
|
|
|
|
|
主办: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地址:英雄大街2220号
电话:0434--5089268
email:sp@jlnongji.cn http://sp.jlnongji.c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