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5年以来,四平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市委一号文件为战略引领,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一系列具有四平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在松辽平原上勾勒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
“产业兴旺”强引擎——
从“粮袋子”到“钱袋子”的跃升
四平市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粮食安全为根基、特色产业为支柱、三产融合为路径,构建多元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黑土地上的“丰收答卷”,转化为农民手中的“增收账单”。
藏粮于地、技:筑牢大国粮仓“压舱石”。四平市全面落实《四平市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深化“四沟四渠”综合整治3037公里,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2.43万亩,全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6等,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893.12万亩,预计产量超100亿斤,实现“二十二连丰”。在梨树县,保护性耕作“4+3梨树新模式”推广面积达350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6.26万亩,同步打造“梨树模式”高标准样板田70个。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欣喜地说:“今年合作社种植玉米约1000公顷,全部采用‘梨树模式’,玉米棒大粒饱,73台(套)大型农机具每天可收割7公顷地,带动周边9个村、8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
双辽市通过“扩面、提质、保收”三大抓手,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施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662.4097公顷,推进33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25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预计年底完工。服先镇立新村家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成波感慨道:“今年全部采用大垄双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玉米每公顷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可增加2500公斤左右,‘金色玉米’真正成了‘丰收底气’。”
特色集群化:培育产业发展“新支柱”。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落实“全省百万亩棚膜工程”,打造梨树、伊通环长、市区环城三大棚膜示范区。全市预计年末园艺特产品产量达70.7万吨,总产值36.67亿元,畜禽养殖量8440万头(只),肉蛋奶产量75万吨。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农户联合”“村镇联建”等模式,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全力抓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雨正农业数字化鲜食玉米加工、吉林省梅花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积极开展平台主体赋能,梨树鲜谷、弘丞生物等4家经营主体,新晋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荐中合供销、晶森鹿业等5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双辽市鲜食玉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4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预计达185亿元,形成了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和烟草制造4大类为主的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体系。
梨树县孟家岭镇孟家岭村,以“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发展中草药种植和肉牛养殖。村党支部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万发展肉牛养殖,年为村集体创收18万元。伊通满族自治县聚焦梅花鹿和鲜食玉米两大特色产业,投资4800万元推进新兴乡梅花鹿产业强镇项目,吉林省佳鹿鹿业有限公司屠宰厂年屠宰量可达3万头梅花鹿;吉林伊通经济开发区鲜食玉米产业设备购置项目投资1947万元,建成后将带动4个薄弱村分红,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
铁东区依托梅花鹿现代产业园和黑豆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2025年分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20万元,推进厂房收购、冷库建设等13个项目;铁西区荣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大垄双行”高效耕作模式,投入300万元引进智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型。理事长刘凤荣坚定地表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户增收,是我必须扛起的责任。”
三产融合化:拓展价值实现“新空间”。四平市积极推动农旅融合、产销融合,让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田园风光“转化”经济收益。双辽市将“三乐小镇”、一马树森林公园等景点串珠成链,打造农旅精品线路,成功举办第二届乡村马拉松赛,吸引游客215.45万人次,实现营收1.54亿元;百禄村“乐活小镇”获评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单位,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铁东区山门镇王二十家家庭农场创始人王绪伟,打造“酿酒—酒糟制肥—种植—露营”生态循环链条,推出“代加工酿酒”服务和田园烧烤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庭院经济发展。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庭院经济、生态旅游能让乡亲们靠人工致富。”
伊通县靠山镇艳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80公顷水稻、100公顷玉米,打造“点点秋香”“伊桶芈饭”自主大米品牌,带动45户农户入驻,每人年均增收超8000元。村民陈永胜满意地说:“把地托管到合作社,不用自己操心,不用背井离乡,还能挣着钱,日子过得特别踏实。”
“生态宜居”绘画卷——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蝶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平市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以“百村示范”为引领,以长效管护为保障,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样板。
基础设施“强筋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四平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规划实施22个部门7大类40项重点工作任务。全市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95%,新改建农村公路279.9公里,改造危桥7座。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千人以上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占比80%,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达98%,位居全省第一。
双辽市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上,连续4年荣获吉林省年度考核第一名,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60公里,安防工程150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均达100%。金良村借力8.7公里精品旅游公路,布局冷链物流中心、观光采摘园和电商直播基地,村民王刚的果园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20万元,成为“公路经济”的生动注脚。
伊通县推进“十百千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修建道路总长28667米,总铺装面积112974平方米,其中:水泥路总长20844米,铺装面积77985平方米;既有水泥路沥青罩面长7823米,铺装面积34989平方米,建设边沟55711米,建设挡墙163米,盖板涵10道,路灯1038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2%,水费收缴实现全覆盖。铁西区累计完成1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百村示范”村创建,2025年大力推进九间房村、海青村“百村示范”建设。村民王大爷看着平整的水泥路感慨:“以前坑坑洼洼,下雨天沾半脚泥,现在宽宽敞敞,推着小车、骑电动车都稳稳当当,心里敞亮多了!”
环境整治“提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四平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转运体系。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原则,改造建设管网式户用水冲厕所386座、卫生旱厕200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建设,全市打造绿美丽村屯125个,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建设,争取19个村创建“百村示范”名额,获得一般债券资金1.96亿元。
双辽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1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乡镇街,年转运生活垃圾约6.9万余吨,实现“日产日清”;排查发现的8415个厕所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梨树县全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1万吨、畜禽粪污50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3%以上,获批创建省级“百村示范”村6个。铁西区配备保洁员、保洁车辆、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实施每天保洁清扫。保洁员李大娘说:“以前垃圾堆在路边沟边,现在垃圾天天准时清,路干净了,空气清爽,住着跟城里小区比一点不差!”
生态循环“固根基”:激活可持续发展“内生力”。四平市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全市通过生态循环模式,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双辽市卧虎村开启“秸秆饲料—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闭环系统,粪污资源化率达95%,年出栏肉牛1.2万头,有机大米溢价40%。五星村正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以稻制涝+稻蟹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昔日“涝洼塘”变身丰产田,水稻每公顷产量超2万斤。庆刚养殖家庭农场则利用酿酒酒糟养牛,形成“粮食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循环体系,全村牛存栏量超700头。
铁东区永发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智慧农场”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节水、节肥、节药;伊通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进10万亩畜禽粪污堆沤还田,耕地质量持续提升。
“乡风文明”润心田——
从“民风淳”到“文化兴”的升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四平市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振兴既有“筋骨”更有“灵魂”。
文明实践“聚人气”: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四平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高效联动,开展“同心易俗”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开设“培树新风尚 文明月月行”“践行新风尚 文明吉林人”等主题宣传专栏,举办“活力英城 百姓舞台”秧歌舞大赛、“艺路欢歌 文润英城”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线上线下受益群众超2万人。
伊通县农家书屋切实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按照“百姓点单”方式,2024年配备出版物1.3万余册。截至目前,依托4.23世界读书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主题阅读活动400余场次。黄岭子镇“道德大讲堂”上,乡贤李大爷讲述孝老爱亲故事;景台镇范家村《新型农业种植技术指南》读书交流会成了“最火聚会”,村民分享“玉米抗旱方式”“水稻种植技巧”,让书本知识变成田间收成。
双辽市建设“养老大院”27家,“文娱场所”活动室实现全覆盖,乡镇“养老食堂”全覆盖,开展“喜迎新时代,欢乐度重阳”“真情送温暖,爱心伴成长”等活动;梨树县孟家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25次,600余人受益,通过“城乡共建”和“五送”“五进”活动,打造文化共建、环境共建、经济共建模式。
文化传承“显特色”:唤醒乡土文化“生命力”。四平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非遗资源,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全市组织“送演出下基层”百余场,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促进优质文化传播。双辽市太平村以太平鼓文化为魂,建成1.2公里商业步行街,汇聚32家非遗工坊,培育太平鼓舞蹈队、秸秆画创作社等特色团体,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建成东北最大太平鼓文化街区,年展演活动超90场。卧虎农庄酒厂负责人曹德军,作为曹氏家族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23年申请非遗成功。他说:“非遗是承载的文化记忆,我们要让人们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
伊通县马鞍山镇富强村文化广场上,每晚锣鼓声准时响起,80余人的秧歌队与广场舞队融合满族传统与现代元素。队员马桂英说:“以前农闲蹲墙根唠嗑、打麻将,现在就盼着天黑扭秧歌,浑身舒坦,生活有奔头。”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永合村依托红果产业,举办红果采摘节,传承满族民俗文化,红果年产值上千万元。
文明创建“树标杆”:引领乡村风尚“新风向”。四平市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提质增效。在2025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四平市9个村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4个村镇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国家级文明村镇占比显著提升。梨树县孟家岭镇孟家岭村通过文明村创建,打造冬青河源头景观,修建广场3处,硬化路边沟1000延长米,栽植绿化树2000棵,村民文明素养与村庄环境同步提升。
双辽市开展“道德银行”创建行动,打造“道德银行”“爱心超市”177个,乡村覆盖率达93%,把“积分制”贯穿乡村治理各环节;建立“一约四会”和道德评议红黑榜,创办“移风易俗”大食堂10个,劝导宴请操办事项2739次。铁东区开展“干净人家”评选,带动村庄环境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文明新风尚在乡村大地蔚然成风。
“治理有效”强根基——
从“管得住”到“管得好”的跨越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四平市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乡村治理“桥头堡”。四平市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探索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实施“六联六共”模式,今年共划定66个试点、285个村开展联建。全市完善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建设,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3年行动,确定后备人选4780名,推进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富带富能力。
双辽市创新党建引领“一网治理 双应服务”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一接三联”运行格局;开展“跨村联建”工作,建立联建共建对子39对,探索“四联”工作模式,推动村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伊通县选优建强村“两委”班子,选拔致富能手155人、返乡创业者12人等进入村“两委”,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92名,精选149名“青年党政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特派员,组成149个兴村治村“智囊团”。
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成立“果”富民强融合发展片区党组织,整合永合村、张家村等7个村果业资源,形成“合作社+科技小院+果农+经销商”模式,辐射带动200余人就业。
数字赋能“提效能”:打造智慧治理“新引擎”。四平市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推广“三资”监管“伊通模式”,全市配备监管人员517人,755个行政村全覆盖应用“吉农经管”平台;深化农村产权交易改革,推动村级闲置资源资产,全部进入省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完成1.37万宗,成交金额1.57亿元,溢价1129万元,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铁东区以永发农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智慧农场”为试点,打造“一社一场”智慧农业新模式,完成10家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全产业链数字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吉农码”开展“数智乡旅”创新应用,以塔子沟村红色旅游基地为试点,采用全景摄像头、智能VR等方式,实现游客线上逛美景、购特产。伊通县驻村第一书记张立冬打造直播基地,孵化村级网络主播达人5人,培训187个行政村村干部电商技能,去年带领全县第一书记销售农产品,金额达60余万元。他说:“网络销售让村民尝到甜头,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助力增收致富。”
三治融合“促和谐”:构建平安乡村“新格局”。四平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全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18497户34186名脱贫人口、4995户9790名监测对象实施精准帮扶,筑牢基层治理防线,实现乡村和谐稳定。
双辽市在791个农村网格下建立“十户联动”管理体系,选配“户长”5046人;设立“百姓说事点”236个,培树“法律明白人”3360名,近3年调解各类纠纷3102件,调解成功率100%,柳条乡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道德银行”创建行动,让群众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梨树县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行动,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09件,化解698件,化解率98.45%,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经验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书面交流。
铁西区“法律明白人”队伍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承担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职能;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发放防贫保障救助资金28.79万元,化解8人次困难群众返贫风险。
“生活富裕”惠民生——
从“稳增收”到“共富裕”的迈进
四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政策兜底等举措,让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带动“促增收”:拓宽致富渠道“主路径”。四平市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分享收益。双辽市预计202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07元,同比增长10%;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4元,增速7.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完成自主增收奖补10029户9270亩,发放补贴855万元;小额信贷累计发放10957.3万元,覆盖2883户;48家帮扶车间吸纳300名脱贫群众就业。茂林镇农林村福民家庭农场创始人张启福,探索“土地流转+全程托管+示范引领”模式,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天增收170元左右。他说:“我要把农场打造成高标准现代农业样板,让乡村振兴道路走得更实。”
梨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3万元,增幅1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劳务收入36.58亿元,同比增长8.7%。发展庭院经济4317户5679亩,发放奖补资金493万元;19个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95名。伊通县上半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组织指导脱贫人口发展庭院种植3273亩,庭院养殖104504只,带动4502户8286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开展招聘会30场,提供就业岗位2200余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209人,完成率104.79%。
就业帮扶“稳收入”:搭建就业创业“直通车”。四平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确保就业增收稳定。奋力打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收官战”,推动脱贫人口发展庭院经济20554.94亩,发放补贴2615.566万元。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就业1876人,开发帮扶公益岗位3699个,帮扶车间吸纳就业2293人。完善低保政策,上调救助供养标准,截至9月底,已脱贫人口纳入低保10405人、特困1935人,有效防止规模性返贫。
双辽市累计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务工人数达6957人,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2277个;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现1686人就业,累计收入684.744万元;“雨露计划”补助771人次、资金115.65万元,“雨露计划+”毕业生145人就业率达100%。伊通县发放务工交通补贴2016人,补助资金251.09万元;培育乡村工匠31人,涵盖剪纸、手工编织等类型。
铁西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2024年达2.37万元左右,2025年通过11项增收措施确保收入稳增不降。脱贫户杨大爷因残疾被评定为监测户,村里为其提供乡村帮扶公益岗,负责日常保洁。他说:“不用出远门,每月能拿到工资,够买日常用品,不用跟孩子们伸手,心里踏实多了。”铁东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3万亩,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预计2025年农村集体经济分红到户总金额162.62万元,部分村民房屋庭院租赁年可获租金2000元左右。
政策兜底“保民生”: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四平市持续巩固“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筑牢民生底线。教育保障方面,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农村紧缺学科特岗教师补充力度,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义务教育集团覆盖率达50%。双辽市春季学期各学段教育资助5750人、529.8万元;梨树县资助各学段学生5420人次、493余万元。医疗保障方面,脱贫人口医保参保率保持100%,双辽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梨树县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1106人次。依托《吉林省居家老年人巡访关爱系统》,根据老年人意愿及实际情况,采用电话巡访、线上巡访和现场巡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社会组织、志愿者、购买第三方服务,有针对性地对8类居家老年人开展巡访关爱活动。截至目前,累计采集和巡访21.86万人次。稳妥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织密农村民生保障网络。住房保障方面,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17户。双辽市改造农村低收入人口危房371户;梨树县2025年32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铁西区为监测对象杨某启动防贫保障救助,解决40余万元医疗费用,为房屋被烧毁的张大爷赔付“防贫保险”4万元。饮水安全方面,双辽市农村自来水工程普及率、24小时供水率等实现“4个100%”;伊通县组建6个维修小组,维护413处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全部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