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是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尽情施展……对于种粮户来说,春种秋收有着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体验。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未建高标准农田156万亩,粮食单产常年稳定全国前列。连年丰收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春时节,二十家子满族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繁忙。伴着机械轰鸣声,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往来穿梭,正在施工作业,工人们紧密配合砌石护坡,抢抓工期,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早建成、早惠民。

2025年,我市将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目前已完成60%,预计10月末全部完成,确保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达成建设目标。
“通过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排渠道、岸坡防护、农田电网等综合建设,使全市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方式,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标准,我市严把项目规划储备、初步设计、项目审批、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关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做到按规划设计施工。同时配套完善农田设施,力求实现从“完成计划”向“建设精品”转变,把每个农田建设单体项目作为精品细心打造,让高标准和高质量成为农田建设工作的“新标签”,实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

放眼望去,“田成方、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已粗具雏形。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玻璃城子镇重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守山感触良多:“以前地块不但小而且分散,道路凸凹不平,大型农机根本没法下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路宽了、渠通了、地块又大又平,以后大型机械来去自如,规模化经营肯定轻松!”

“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在打造高标准良田的同时,我市因地制宜建立“增、保、养、调”体系,通过综合施策、强化监督等举措,提升耕地地力;通过保护性耕作、轮作、深松(深耕)、有机肥还田等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