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耕时,我市植保机、无人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又要准备大显身手,从播种到喷药、收获,全流程自动化彰显了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真正按下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加速键”。
在梨树县青堆子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已开始忙活起来。大家采购农资、规划种植方案,为即将到来的春耕作准备。在合作社办公室,一块大屏幕成了社员们的“宝贝”,这是合作社安装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屏幕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个地块的土壤状况、作业进度、庄稼长势。
近些年,合作社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也给社员们带来“成长的烦恼”。“比如遇到连续降雨,需要人工踏查地块,有时因查看不及时,一些地块玉米长势受影响造成损失。”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自从应用了智慧农业装备,社员们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各个地块玉米的生长情况。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报警,还能给出指导方案,现在春耕秋收都需要它。
智慧农业装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风险和成本。社员王军算了一笔账:从配方施肥到农田灾害及时处置,一公顷土地能节本增效1000多元。
“鲜食玉米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有了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可以在黑土地上大展拳脚。”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方式也让韩凤香敢于更多尝试。看到鲜食玉米效益不错,她开始尝试扩大种植规模。
大屏的背后是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在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之前看到别人拿着遥控器、点点屏幕、拨拨摇杆,旁边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感觉太神奇了。”一直在合作社开农机的韩春明在2023年开始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并考取了资格证。“用上无人机,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效率也非常高。”新技术、新农具让韩春明亲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
来到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右侧的“顺邦博物馆”吸引了记者眼球,10余台秸秆饲料打捆机从老旧到崭新,记录了吉林省农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我国高端农机产品从无到有、再到领先国际的卓越成果。
近年来,我市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动态发展特征,投资建设产业孵化载体,以科研服务为延展,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丰富产品品系,充分释放产能,全面推进农机产业向高端领域升级。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从2011年起,顺邦农机创始人魏德胜就开始研发秸秆饲料打捆机。“那时候秸秆打捆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不仅成本高,也不适合我国的农情和田情,广大农村面临着秸秆收储困难的困扰。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大量尝试,从塑料薄膜到编织袋,再到粗绳、细绳,反复试验、巨量投入,历时3年,终于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秸秆饲料打捆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打破了国外高端机的垄断!”顺邦农机相关负责人回忆起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显得格外兴奋。
眼下,像顺邦农机这样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正在四平加速集聚。30余户农机生产企业抱团发展,成为吉林省农机生产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我市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秸秆处置利用为主体的农机产业链条,生产农机品类位居东北首位,产品市场覆盖“三北”地区。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从昔日的“人畜劳作”到现今的“智能驾驶”,我市正凝聚农业科技的力量,谱写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