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技术是指在苏打盐碱地稻作区推广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的一种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近年来,农民为了追求水稻高产,肥料投入量越来越大,病虫草害防控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盐碱水田氮肥利用效率只有25 %左右,农药利用率不到30 %。所以过量施用化肥或农药,不仅增加水稻的种植成本和食品安全风险,还会导致过量的化肥和农药流入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其他动植物、水体、土壤、大气质量和人类健康。因此,推广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一)适宜区域
吉林省西部松原、白城稻作主产区。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盲目引种、跨区种植,每年因盲目引种失败而导致减产的事件时有发生。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每年春季适时发布《吉林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议根据所在稻作区域正确选择生育期适宜的水稻主推品种,并在信誉度较高的经销商处购买质量检验合格的种子。
2.培育壮苗
俗话说“秧好半年粮”。培育无病壮苗是实现盐碱地水稻高产的前提。盐碱地水稻育苗的成败在于立枯病的防控,育苗阶段要特别重视床土pH全程调节,播种后床土的pH 4.5-5.6,秧苗3叶龄以后最好不超过pH 6.5为宜。此外,在秧苗管理上尽量少浇水,防低温寡照,早练苗,巧通风,防止昼夜温差过大。
3.改良土壤
良好的土壤质量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对于开垦多年的老稻田要利用有机培肥或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一般可以减少10 %以上的化学肥料投入。对于新垦的盐碱水田,特别是重度盐碱地新垦水田,必须重视改土,即要首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消除盐碱障碍因子,提倡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种植水稻。改土技术操作可参照《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实施。
4.减量施肥
近年来,吉林西部水稻的施肥量普遍过大,特别是新垦盐碱水稻由于氮素过量,加之盐碱障碍严重,贪青晚熟和倒伏现象比较普遍,无法适时收获,导致大面积减产,出米率下降。而在优质食味米生产稻区,常常由于品种生育期过长,加之氮肥使用过量,倒伏现象更严重,食味品质无法保证。为此,根据中科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多年研究成果,在保证产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可采取以下简便做法实现减量施肥。
目前常规施肥量为:①施纯N 190-200 kg/hm2,P2O5 80-90 kg/hm2,K2O 80-100 kg/hm2;②磷钾肥100 %作基肥施用;③氮肥分期调控,氮肥分为基肥40 %、追肥60 %分2-3次施用。研究表明,盐碱地水稻后期追肥可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减少10 %-20 %的氮素,同时适当补充添加锌肥20 kg/hm2和硅肥100 kg/hm2,一般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并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食味值。
5.绿色防控
吉林西部有良好的光温条件,气候少雨干燥,不易发生稻瘟病,有利于绿色水稻生产。对于病虫草害可采取农艺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具体操作技术可参考本书相关技术实施。
6. 适时收获
可参照本书《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实施。
(三)注意事项
1.正确的水稻生产不应追求所谓的最高产量,要根据开垦年限或盐碱化程度的不同,结合测土诊断,因地制宜地减少水田化肥与农药用量,重视提高产投比。
2.不同的水稻品种耐肥力不同,耐肥力较弱的品种氮肥如果施肥量过大极易引起倒伏,严重影响当年水稻产量与品质,要重视因种施肥。
3.氮素过量或施用时期不当可引起水稻贪青晚熟或倒伏减产,严重降低水稻的食味品质,要生产高质量的优质米必须提倡减氮减药绿色栽培。
推广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联系地址: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邮政编码:130102
联 系 人:刘淼,梁正伟
联系电话:0431-85542334,8554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