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科技助力河南农业加速升级
2019-6-18

   远山含翠,近野金黄。麦收时节,中原沃野一派丰收景象。伴随着轰鸣声,一台台收割机如“检阅官”一样实地验收着每亩土地的收成。

image.png

粮食收成好,科技有功劳。那沉甸甸的麦穗凸显出的正是科技支撑的强大力量。科技的强大助力,正在帮助河南农业长出智慧大脑、科技翅膀。河南正探索通过以良种推广、科技“管家”、智能收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业生产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良种推广,释放粮食增产新能量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一粒种子的改变就可以影响一个世界。而良种推广,正在助力河南农业实现粮食增产质的飞跃。

在邓州市罗庄镇的地头,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冯文斌看着金黄色麦粒哗哗地灌装进车里,喜不自胜地说:“去年俺家6亩地收了6000多斤,今年看这收成,不会比去年差。”

冯文斌选用的小麦种子是河南的明星麦种“郑麦366”。据了解,“郑麦366”连续多年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之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是近年来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麦366”在全省各地万亩示范方的测产结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亩高产示范方的产量在1200斤以上,百亩超高产攻关田的产量在1300斤左右。

此外,“郑麦369”强大的抗倒伏能力也深受农民喜欢。“在2018年出现大面积倒春寒等恶劣气候的情况下,‘郑麦369’产量几乎不受影响,亩产稳定保持在1000斤左右。”河南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研究室主任吴政卿谈起“郑麦369”时说道:“该品种在抗倒春寒、抗倒伏、抗穗发芽方面表现突出,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后,当年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00万亩,预计2019年、2020年秋播种植面积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1000万亩,有望成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

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南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郑麦369等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高产纪录,现在年推广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左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曾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郑麦366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第一大品种。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

占全国小麦产量1/4的河南,“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有效支撑了河南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

科技“管家”,助农民种地更省心

“叮咚!”在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的焕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理事长杜焕永打开手机查看“农管家”平台,“又有新订单了!”杜焕永一边说一边安排订单作业。

去年8月,滑县把传统的农技服务与移动网络结合起来,在河南省率先推出了“滑县农管家”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笔者看到,平台上有一系列“菜单”,播种、旋耕、浇水、打药、机收等一项项服务明码标价。农民手机“下单”,“农管家”照单“上菜”。农民选好项目后下单,平台就会将订单派送到县里指定的服务点,由服务点安排作业。

在万古镇,不少农民提到“农管家”就不住地点赞,一位村民边说边打开手机上的“农管家”界面演示起来,“有了这‘农管家’,家里有劳力没劳力的都不再发愁,解决了种地的很多问题。”

而杜焕永的“农管家”服务自然离不开他背后的“铁骑兵”。在他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机库里,拖拉机停放区、小麦收割机区、玉米收割机区,100多台“大家伙”整齐有序地“列队”停放着。

“这是海轮王精量播种机,那台是自走式喷雾机。而这台车叫北斗卫星平地机,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不简单。这台驾驶室内装有卫星远程控制的电脑,可以精准指挥机车平整土地。”杜焕永指着这些“大家伙”一一介绍。

“种植与农机原本就是互相依赖的,种植离开农机效率大降,农机离开种植就啥都不是。”杜焕永说道,“春耕时期,借助这些农机,合作社流转的2000亩地我们不到一个星期就耕种完了,要是离了这些‘大家伙’,20多天也干不完。”

“耕地不用、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已成为河南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同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杜焕永一样的农田“管家”越来越多。河南“互联网+农机”作业越来越多,农田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智能收储,成为农民的好靠山

以前麦收有五忙——“割、拉、碾、晒、藏”。现如今,稻田里收割机的声音响彻云霄,村民们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连片金黄色的麦田里,收割机来回地穿梭。不一会儿,成片的麦穗变成数不清的颗粒,被装入编织袋中,撑鼓了农民们的“腰包”。

农田里,邓州市岭上村村民王宇正驾驶着满载小麦的手扶拖拉机,一车一车地运送小麦。他的这块麦田有5亩左右,20多分钟的时间就割完了。看着哗哗淌出机舱流入运输车斗的金黄色麦粒,王宇开心地笑了。

中原大地麦收忙,只听轰鸣不见人。伴随着收割机的层层推进,中原大地从南到北的“机收会战”依次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有更多的麦收“铁骑”在中原麦田上飞奔。

据了解,去年麦收从5月28日开镰,到6月8日基本结束,河南省8600多万亩小麦仅用12天就全部收获完毕,创造了麦收历史最快纪录。特别是去年6月1日至4日的麦收高峰期,4天就收割了河南省近一半面积的小麦,2日至4日连续3天日收割面积超千万亩。

今年“三夏”,全省上下积极“备战”麦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指出,“三夏”期间,河南省各类农机具投入量保持在41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播种机100余万台。

不管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河南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越来越多的农机加入粮食生产环节。一场由新型经营主体“主演”的“粮食生产大片”正在悄然开启农耕方式转变新篇章。

传统晒粮看老天。在农民心中,“看天晒粮”成为收粮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环。

“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高效又高质。”杜焕永指着农机库的一台玉米烘干机说,“传统晒粮需要晴天,一旦遇上阴雨天就是糟心事儿。前两年合作社新购入了玉米烘干机,玉米收储后立马烘干,就可以在价格合适的时候抓紧时间销售。”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以“实用、管用、好用”为原则,通过建立“省级平台+智能粮库”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基层粮库的可视化、智能化、动态化、便捷化、远程化和精准化管理,使全省粮食仓储管理和安全储粮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导报 阅读次数 [553]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59]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441]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93]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69]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63]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90]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89]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310]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57]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62]
     

主办: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
地址:英雄大街2220号
电话:0434--5089268   
email:sp@jlnongji.cn
http://sp.jlnongji.cn